Binder,一个通过内存映射实现跨进程通信的东东,Android中一个进程空间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其中用户空间数据不可共享,内核空间数据可共享。因此跨进程通信需要内核空间的支持,传统IPC通信例如管道。
一、什么是Binder
Binder,一个通过内存映射实现跨进程通信的东东,Android中一个进程空间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其中用户空间数据不可共享,内核空间数据可共享。
因此跨进程通信需要内核空间的支持,传统IPC通信例如管道,Socket等,它们是内核空间的一部分,可以直接拷贝,通过内容提供者进程copy_from_user()拷贝到内核空间,再通过copy_to_user()复制给内容接收方用户空间,实现的进程间通信。
但是Binder不属于Linux内核空间,不能直接进行内核空间的两次拷贝,所以需要借助Linux的动态内核可加载模块机制。
既然有现有的IPC方式,为什么重新设计一套Binder机制呢。主要是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考量:
高性能:从数据拷贝次数来看Binder只需要进行一次内存拷贝,而管道、消息队列、Socket都需要两次,共享内存不需要拷贝,Binder的性能仅次于共享内存。
稳定性:上面说到共享内存的性能优于Binder,那为什么不适用共享内存呢,因为共享内存需要处理并发同步问题,控制负责,容易出现死锁和资源竞争,稳定性较差。而Binder基于C/S架构,客户端与服务端彼此独立,稳定性较好。
安全性:我们知道Android为每个应用分配了UID,用来作为鉴别进程的重要标志,Android内部也依赖这个UID进行权限管理,包括6.0以前的固定权限和6.0以后的动态权限,传荣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这个标记完全是在用户空间控制的,没有放在内核空间,因此有被恶意篡改的可能,因此Binder的安全性更高。
延伸阅读:
二、传统IPC通信方式
Linux现有的进程通信手段有以下几种:
管道:在创建时分配一个page大小的内存,缓存区大小比较有限; 消息队列:信息复制两次,额外的CPU消耗;不合适频繁或信息量大的通信;
共享内存:无须复制,共享缓冲区直接付附加到进程虚拟地址空间,速度快;但进程间的同步问题操作系统无法实现,必须各进程利用同步工具解决;
套接字:作为更通用的接口,传输效率低,主要用于不通机器或跨网络的通信;
信号量:常作为一种锁机制,防止某进程正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其他进程也访问该资源。因此,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内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信号: 不适用于信息交换,更适用于进程中断控制,比如非法内存访问,杀死某个进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