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实现数据库类似rank并列排名的方法:1、创建一个Sorted Set;2、使用ZRANK命令来获取某个元素的排名;3、使用ZREVRANK获取元素的反向排名。创建一个Sorted Set是指创建一个Sorted Set,将要排名的数据放入其中。
一、redis实现数据库类似rank并列排名的方法
Sorted Set是一个有序的集合,其中的每个成员都会被赋予一个分数(score),通过对分数的操作可以实现各种功能,例如排名。因此,可以使用Redis的Sorted Set来实现类似数据库中排名(rank)的功能。
1、创建一个Sorted Set
创建一个Sorted Set,将要排名的数据放入其中,下面是代码示例:
zadd scores 60 "a"
zadd scores 70 "b"
zadd scores 80 "c"
zadd scores 70 "d"
上述代码将”a”的分数设置为60,”b”的分数设置为70,”c”的分数设置为80,”d”的分数设置为70。
2、使用ZRANK命令来获取某个元素的排名
使用ZRANK命令来获取某个元素的排名。例如,获取”a”的排名,下面是代码示例:
ZRANK scores "a"
返回的结果是0,表示”a”的排名是名列前茅名。如果要查询的元素不存在于集合中,则返回空。
3、使用ZREVRANK获取元素的反向排名
如果需要获取并列排名,可以使用ZREVRANK获取元素的反向排名。例如,获取”b”和”d”的排名,下面是代码示例:
ZREVRANK scores "b"
ZREVRANK scores "d"
上述代码将分别返回1和2,表示”b”和”d”的排名都是第二名。
如果需要获取排名的成员及其分数,可以使用ZRANGE命令。例如,获取前三名的成员和分数,下面是代码示例:
ZRANGE scores 0 2 WITHSCORES
上述代码将返回一个包含排名前三名的成员和分数的列表。
二、redis介绍
1、定义
redis是一个key-value存储系统。和Memcached类似,它支持存储的value类型相对更多,包括string(字符串)、list(链表)、set(集合)、zset(sorted set—有序集合)和hash(哈希类型)。这些数据类型都支持push/pop、add/remove及取交集并集和差集及更丰富的操作,而且这些操作都是原子性的。在此基础上,redis支持各种不同方式的排序。与memcached一样,为了保证效率,数据都是缓存在内存中。区别的是redis会周期性的把更新的数据写入磁盘或者把修改操作写入追加的记录文件,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master-slave(主从)同步。
Redis 是一个高性能的key-value数据库。 redis的出现,很大程度补偿了memcached这类key/value存储的不足,在部 分场合可以对关系数据库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提供了Java,C/C++,C#,PHP,JavaScript,Perl,Object-C,Python,Ruby,Erlang等客户端,使用很方便。
Redis支持主从同步。数据可以从主服务器向任意数量的从服务器上同步,从服务器可以是关联其他从服务器的主服务器。这使得Redis可执行单层树复制。存盘可以有意无意的对数据进行写操作。由于完全实现了发布/订阅机制,使得从数据库在任何地方同步树时,可订阅一个频道并接收主服务器完整的消息发布记录。同步对读取操作的可扩展性和数据冗余很有帮助。
redis的官网地址,非常好记,是redis.io。(域名后缀io属于国家域名,是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即英属印度洋领地),Vmware在资助着redis项目的开发和维护。从2010年3月15日起,Redis的开发工作由VMware主持。从2013年5月开始,Redis的开发由Pivotal赞助。
2、数据模型
Redis的外围由一个键、值映射的字典构成。与其他非关系型数据库主要不同在于:Redis中值的类型不仅限于字符串,还支持如下抽象数据类型:
- 字符串列表
- 无序不重复的字符串集合
- 有序不重复的字符串集合
- 键、值都为字符串的哈希表
值的类型决定了值本身支持的操作。Redis支持不同无序、有序的列表,无序、有序的集合间的交集、并集等高级服务器端原子操作。
3、存储
redis使用了两种文件格式,即全量数据和增量请求。全量数据格式是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磁盘,便于下次读取文件进行加载;增量请求文件则是把内存中的数据序列化为操作请求,用于读取文件进行replay得到数据,序列化的操作包括SET、RPUSH、SADD、ZADD。redis的存储分为内存存储、磁盘存储和log文件三部分,配置文件中有三个参数对其进行配置。save seconds updates,save配置,指出在多长时间内,有多少次更新操作,就将数据同步到数据文件。这个可以多个条件配合,比如默认配置文件中的设置,就设置了三个条件。appendonly yes/no ,appendonly配置,指出是否在每次更新操作后进行日志记录,如果不开启,可能会在断电时导致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丢失。因为redis本身同步数据文件是按上面的save条件来同步的,所以有的数据会在一段时间内只存在于内存中。appendfsync no/always/everysec ,appendfsync配置,no表示等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缓存同步到磁盘,always表示每次更新操作后手动调用fsync()将数据写到磁盘,everysec表示每秒同步一次。
4、相关参数
在我们成功安装Redis后,我们直接执行redis-server即可运行Redis,此时它是按照默认配置来运行的(默认配置甚至不是后台运行)。我们希望Redis按我们的要求运行,则我们需要修改配置文件,Redis的配置文件就是我们上面第二个cp操作的redis.conf文件,它被我们拷贝到了/usr/local/redis/etc/目录下。修改它就可以配置我们的server了。如何修改?下面是redis.conf的主要配置参数的意义:
- daemonize:是否以后台daemon方式运行
- pidfile:pid文件位置
- port:监听的端口号
- timeout:请求超时时间
- loglevel:log信息级别
- logfile:log文件位置
- databases:开启数据库的数量
- save * *:保存快照的频率,名列前茅个*表示多长时间,第二个*表示执行多少次写操作。在一定时间内执行一定数量的写操作时,自动保存快照。可设置多个条件
- rdbcompression:是否使用压缩
- dbfilename:数据快照文件名(只是文件名,不包括目录)
- dir:数据快照的保存目录(这个是目录)
- appendonly:是否开启appendonlylog,开启的话每次写操作会记一条log,这会提高数据抗风险能力,但影响效率
- appendfsync:appendonlylog如何同步到磁盘(三个选项,分别是每次写都强制调用fsync、每秒启用一次fsync、不调用fsync等待系统自己同步)
延伸阅读1:Redis一些常用命令
- TYPE key:用来获取某key的类型
- KEYS pattern:匹配所有符合模式的key,比如KEYS * 就列出所有的key了,当然,复杂度O(n)
- RANDOMKEY:返回随机的一个key
- RPUSH key string:将某个值加入到一个key列表末尾
- LPUSH key string:将某个值加入到一个key列表头部
- LLEN key:列表长度
- LRANGE key start end:返回列表中某个范围的值,相当于mysql里面的分页查询那样
- LTRIM key start end:只保留列表中某个范围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