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倾向于持有“代码能跑就不要动”的观点,主要有几个原因:维护成本、已知稳定性、时间资源有限、避免引入新问题。维护成本是其中重要的考量因素,改动一个功能稳定的代码可能意味着必须再次通过完整的测试循环,这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增加了出错的风险。更关键地,程序在长时间的运行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逐渐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即便代码不是最优化或设计最完美,但是它能可靠地完成需要的任务。这种状态下的代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预测性,业务方和用户都已经适应了它现有的行为方式。
一、维护成本
改动代码,就意味着要为此付出维护成本。当程序员面对一个运作良好的系统时,他们会考虑到修改后需要投入的测试、文档更新以及可能的错误修正。因此,在没有充足理由的情况下,程序员可能会避免对工作正常的代码进行调整。即使代码看起来不够优雅或是存在一些非关键性问题,但考虑到成本与收益比,维持现状经常是更合理的选择。
维护成本不仅包括直接的开发工作量,还涵盖了潜在的风险管理。重新触动旧代码有时候就像是踩进了一片未知的地雷区。如果没有充分的测试覆盖,每一次改动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已知稳定性
一个长期运行的系统逐步表现出稳定性是程序员不愿意改动代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稳定性不单单是指程序不出错,更是意味着用户对系统的行为模式已有期望。用户和其他系统已经围绕现有的代码构建了使用习惯和逻辑关联,任何的改动都可能打乱这种已有的平衡。
已知稳定性的背后,是程序员辛苦调试后形成的信心。一个已经在生产环境中持续运行的代码库,它的行为是被充分验证的,而且很可能已经处理了很多边缘情况,这在新代码中是很难立即达到的,无论新代码在逻辑上看起来有多么完美。
三、时间资源有限
受限的时间资源是现实工作中无法回避的因素,这常常导致程序员优先处理更紧迫或更具价值的任务。若是在一段代码已经足够好用、而且不是项目的瓶颈或关键部分的情况下,就更没有必要进行优化或重写。投入时间去润色已经运作良好的代码,而忽略了更有价值的改进和功能开发,是不明智的时间管理。
此外,程序员通常会面临诸多紧急的项目和问题需要处理,这些任务往往比代码优化更加紧迫。在这种情况下,非关键的代码改进通常会被推到较低的优先级。
四、避免引入新问题
代码是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小小的改变有时候会引发连锁反应,带来意料之外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程序员会犹豫不决,尽管理论上的改动很有吸引力,但是害怕改动带来更多问题。这种恐惧基于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如果不是必须修复,就留给它运行。毕竟,已知的问题通常比未知的问题要好解决。
引入新问题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还可能影响性能或引入安全隐患等。因此,在对已知稳定的代码做出改动时,程序员需要权衡风险,并考虑是否值得。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的观点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这并不是程序设计的铁律。每个决定都需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做出,兼顾技术、商业和团队合作的多个方面。程序员在面临是否改动代码的决策时,需要平衡好创新和稳定性,以及追求完美和务实之间的关系。
相关问答FAQs:
1. 代码能跑就不要动的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程序员拥有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稳定性和可靠性。一旦代码经过测试并成功运行,如果不必要修改它,可以避免引入新的错误和问题。这种观点认为,以后对代码的更改可能导致未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 这种代码能跑就不要动的观点是否有优点?
这种观点有一些优点。首先,保持代码的稳定性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预测和计划开发工作。其次,稳定的代码可减少潜在的维护成本和风险。另外,对于规模庞大的项目,多次修改代码可能会导致复杂性增加,增加团队协作和版本管理的挑战。
3. 这种观点的缺点是什么?
不可否认,过分坚持这种观点也有一些缺点。例如,长期不更新代码容易导致技术债务的积累,增加后续修改的难度。此外,科技发展迅速,新的技术和工具可能会改进现有代码的性能和效率。因此,只依赖旧有代码并不一定能保持竞争力。对于一些需要频繁变动的业务场景,代码能跑就不要动的观点可能不适用。因此,一个平衡的观点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代码维护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