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更多产品

          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管理工具

          专业的软件研发项目管理工具

          简单易用的团队知识库管理

          可量化的研发效能度量工具

          测试用例维护与计划执行

          以团队为中心的协作沟通

          研发工作流自动化工具

          账号认证与安全管理工具

          Why PingCode
          为什么选择 PingCode ?

          6000+企业信赖之选,为研发团队降本增效

        • 行业解决方案
          先进制造(即将上线)
        • 解决方案1
        • 解决方案2
  • Jira替代方案
目录

2022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

2022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和《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介绍,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专利转移转化总体成效稳中有升,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近五年稳步提高。

2022年的中国专利调查涵盖了全国24省(区、市),调查对象为截至2021年底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利权人。《报告》还以年度专题报告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专利转移转化的情况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现状、企业专利竞争力情况以及企业专利权人的数字化转型趋势。同时,《报告》还对中国专利转移转化和专利保护进行了5年的数据跟踪,为行业、企业及社会提供了中国专利发展的阶段性参考。

根据《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专利产业化率稳中有升,专利许可、转让比例较上年有所提高,产业化收益水平保持平稳,转移转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通过PTI指数来看,2022年我国PTI 指数为52.7,高于50的荣枯线(荣枯线的指数越高专利转移转化的活跃度提升越快),反映了我国专利转移转化活跃程度继续处于上升趋势之中。

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较2018年提高了3.1%。 

专利产业化率体现的是将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以专利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越好,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就越强。从各地实践来看,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互相支撑作用明显。比如,广东等10个省市,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著;四川等6个省市,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好引领作用,有力促进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和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一方面,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地位,发挥其带动作用。

目前,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中近七成由企业拥有,企业专利产业化能力不断提高,其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地位也不断强化。2022年,国内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0.9%、55.4%,分别较上年提高3.8个和0.8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6.1%和65.3%,分别比我国企业平均水平高8个和17.2个百分点;小型、微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45.3%和22.0%,分别较上年降低2.4和4.6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近两年新冠疫情”对于规模较小的创新主体专利产业化影响逐渐显现。从产业角度来看,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53.5%、53.3%和 51.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相对较低,分别为32.6%、35.3%和38.3%。

另外,我国通过转让获取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较低,调查显示,企业通过转让获取的发明专利所需要的支付金额90.5%低于10万元。经测算,企业通过转让获得的发明专利平均转让费用29.6万元。而企业通过转让获得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21.3%,不到企业发明专利平均产业化率(48.1%)一半。企业转让获取的发明专利呈现转让金额低、产业化率低的“双低”特征。

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收益水平略有提升。收益金额在100万元/件以上和500万元/件以上的发明专利比例分别为56.4%和34.7%,分别较上年高出11.5 和9.3个百分点。经测算,2022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金额为799.2万元/件,较上年(777.0万元/件)增加2.9%,整体保持稳定。

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研协同,促进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有效衔接。

近年来,高校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得到提升,高校参与专利转移转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调查显示:50.8%的高校设立了专利转移转化机构。其中,重点高校比例较高,达到86.0%,较普通本科院校(62.0%)和专科高职院校(35.2%)分别高出24.0和50.8个百分点。调查显示,32.1%的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其中,重点高校所占比例较高,为56.1%,较普通本科院校(36.8%)和专科高职院校(24.2%)分别高出19.3和31.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近两年,高校还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创新,产学研专利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从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创新方式来看,“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或技术服务”的比例为95.8%;通过“以创新联合体等方式长期合作”以及“以技术(含专利)作价入股”与企业开展过合作创新的高校比例相对较少,占比分别为37.3%和 14.2%。经测算,近两年高校作为名列前茅专利权人的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7.8%,远高于高校发明专利平均水平。正是在名列前茅方阵的推动下,我国专利产业化率实现了持续提升。

2022年,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较上年提高3.1%。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较上年提高0.9%。高校发明专利许可率为7.9%,其中,普通许可是高校许可的主要方式,所占比重超过六成,达到64.3%。转移转化机构建设等措施有效促进了高校专利转移转化水平提升。

其中,重点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相对较高,为4.4%;其次是普通本科院校的3.0%;专科高职院校相对较低,仅为0.9%。而近5年来,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

据介绍,开放许可制度受到专利权人重视。近五年来,我国发明专利许可、转让比例持续增长。

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许可率为12.1%,较上年提高1.7%。发明专利转让率为11.5%,较上年提高 4.1 个百分点;实用新型专利转让率为 3.7%,较上年下降 0.4 个百分点。外观设计专利转让率为 2.2%,较上年下降 0.7 个百分点。

针对专利开放许可的调查显示,48.3%的专利权人知晓开放许可制度,有49.6%的专利权人愿意采用开放许可方式,仅有9.8%的专利权人选择“不愿意”, 其中高校专利权人对开放许可的运用意愿更高,所占比例达到 88.4%。开放许可促进专利转移转化的制度作用正逐步显现。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持续优化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调查显示,我国专利权人遭遇侵权比例近两年保持在较低水平,企业专利权人维权方式更趋多元化,专利权人维权能力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专利权人中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为7.7%,进入“十四五”以来,该比例连续两年低于8%,我国专利权人中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显示我国专利侵权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2022年,我国企业专利权人遭受专利侵权后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为72.7%,较 2018年提高3.7个百分点,连续四年超过7成。遭遇专利侵权的企业专利权人采取两种以上措施维权的比例为50.2%,较上一年度提高了1.9%,说明我国专利权人采取多元渠道解决纠纷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我国专利侵权案件高判赔比例总体上升。调查显示,我国专利侵权诉讼法院判定赔偿、法院调解或庭外和解金额超过500万元的比例为7.0%,连续两年维持在7%以上。“十三五”期间该比例较高为3.1%。从趋势上来看,近年来我国专利侵权案件中高判赔比例呈上升态势,近两年高额赔偿专利侵权案件比例增长较为明显。

而知识产权跨区域维权难问题也得到了缓解。调查显示,2022年有30.1%的企业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跨区域维权难,较2020年降低9个百分点。其中,相比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跨区域维权难问题缓解更为明显,较2020年分别减少10.2、7.4、11.0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诉讼成本成为了企业专利维权的最大阻碍。调查显示,企业专利权人遭遇侵权后不采取维权措施的主要原因是“维权过程耗时过长”,比例为 66.9%;其次顾虑“维权产生的经济效果不理想”,比例为 46.7%。而初创型企业维权更为担忧专利无效等反制措施。由此可见,时间、金钱、技术更迭等都给企业维权造成了一定影响。

整体来看,我国的专利侵权行为正在减少,企业维权意识增强,专利侵权案例的判赔比例也正在逐步升高,这反映了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在国家、政府部门、企业等各方的努力下不断得到优化。而对于当下企业面临的维权“难”问题,《报告》的调查结果也给各方接下来解决该难题提供了思考方向。

不过调查显示,我国企业专利权人海外专利布局和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仍待加强。

首先,我国企业“走出去”专利布局仍显不足,境外专利布局比例低于出口产品比例,且各行业门类海外专利布局均弱于外贸分布;其次,我国企业引进境外专利技术比例高于输出,美国是我国引进、输出专利技术的最主要国家,我国农、林、牧、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向境外输出专利比例相对较高;再次,我国企业存在专利技术引进难问题。

另外,调查显示,中国企业从美国难以引进技术的问题最为突出。2022年被调查的企业专利权人中,企业认为美国技术难以引进的比例较高,为39.3%;其次是欧洲和日本,比例分别为 30.7%和 21.4%。其中,大型企业认为美国技术难以引进的比例为57.6%,接近6成。

对于以上难题,企业也采取了相应措施积极应对,而我国企业主要以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为主要方式应对“技术引进难”问题。调查显示,84.1%的企业遇到“技术引进难”选择“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来应对, 51.7%的企业“选择替代技术”来应对,36.9%的企业选择“委托其他单位合作研发”来应对。

《报告》还显示,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比例略有下降,不过我国企业的海外维权仍然遇到了一定难题。调查显示,我国微型企业通过诉讼解决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比例较低,企业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后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的比例为74.5%,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的比例均超过7成,微型企业比例最低,为45.0%。而诉讼成本则成为阻碍诉讼解决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64.3%的企业认为诉讼程序解决纠纷的“诉讼成本过高”,其中,微型企业比例达 81.8%。由此可见,微型企业在出海中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多途径解决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以上调查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专利权人在对外专利布局、引进技术、应对海外诉讼等方面的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大多企业在应对国际诉讼时仍旧会由于对海外诉讼程序不了解、自身知识产权实力不足、诉讼成本高、担心对方反制等原因未积极进行诉讼。由此可见,我国企业还需要提升自主核心技术,完善全球知识产权布局,了解目标市场诉讼程序及法律法规等,以提高中国企业的专利国际竞争力。

缺乏专业人才也成为了专利产业化最大障碍。《报告》显示,48.7%的企业专利权人反映“缺少高端专业人才”是制约企业专利产业化的最主要原因。

总体来看,我国的专利转移转化进程正在加快。同时,我国在专利转移转化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了高端专业人才不足及缺乏资金、设备或场地等问题,接下来,国家及企业可以通过专利转移转化中现存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指导或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专利转移转化水平。

此外,提升专利产业化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技术成熟度、市场变化和资金回报等现实因素制约,难以一蹴而就。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欠缺产业化经验,我国科技中介服务市场还不够发达。解决好知识产权“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仍需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效益,以知识产权的高效流转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首先,要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引导创新主体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更多高价值专利。其次,要盘活、用好知识产权资源,使其产生效益、推动发展。比如,高校院所仍有大量“沉睡”的科研成果,而大量中小微企业缺乏可用的知识产权,双方存在广阔合作空间。一些地方通过畅通供需对接、完善配套服务等措施,推动相关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转化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再次,应有效遏制专利侵权行为,持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专利权人中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为7.7%,处于历史低位。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任何松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名列前茅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其市场价值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的高效运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就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未来基于创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文章来自:https://www.eet-china.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