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 Jira 对比,让您更全面了解 PingCode

  • 首页
  • 需求与产品管理
  • 项目管理
  • 测试与缺陷管理
  • 知识管理
  • 效能度量
        • 更多产品

          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管理工具

          专业的软件研发项目管理工具

          简单易用的团队知识库管理

          可量化的研发效能度量工具

          测试用例维护与计划执行

          以团队为中心的协作沟通

          研发工作流自动化工具

          账号认证与安全管理工具

          Why PingCode
          为什么选择 PingCode ?

          6000+企业信赖之选,为研发团队降本增效

        • 行业解决方案
          先进制造(即将上线)
        • 解决方案1
        • 解决方案2
  • Jira替代方案

25人以下免费

目录

2022年员工分红受益,华为分享智能世界加速到来的行业趋势

电子工程专辑讯 近日,华为常务董事会公布了华为2022年虚拟受限股和TUP分红数据,据悉,2022年华为虚拟受限股每股分红为1.61元,分红后每股价值人民币7.85元保持不变;2022年单个TBU年度收益为1.14元,2023年单个TBU年度值为人民币7.85元。

其中,虚拟受限股是需要员工购买的,具体分红多少与公司的盈利情况直接挂钩。而TUP是采取授予模式,无需购买,只是授予一个获取利益的权力,但收益需要在未来几年内兑现(有效期一般为5年,与股权挂钩),时间一到即兑现清零。

华为投是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股东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下称“工会”)和任正非。工会履行股东职责、行使股东权利的机构是持股员工代表会。持股员工代表会由不超过115名持股员工代表组成,代表全体持股员工行使有关权利。

经华为公司内部有权机构决议,拟向股东分配股利人民币719.55亿元。相比2021年分红总额614.04亿元,同比增加105.51亿元。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华为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142315人,参与人均为该公司在职员工或退休保留人员。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将该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贡献及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长远的共同奋斗、分享机制。任正非作为自然人股东持有公司股份,同时,任正非也参与了员工持股计划。截至2022年12月31日,任正非的总出资相当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0.73%。

当前华为董事会成员共17名,由持股员工代表会选举产生并经股东会表决通过。2023年3月,持股员工代表会和股东会进行了董事会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和候补董事。董事会选举产生了副董事长和常务董事,确定了列席常务董事。目前董事会成员包括:

在华为董事缺位时,由候补董事按相关规则递补。候补董事包括何刚、白熠、曹既斌、周红、卞红林、靳玉志、鲁勇、邹志磊、蒋亚非、胡克文、王华南。

来源华为

根据华为最新公布的2022年全年财报,该公司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42338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9%;净利润为35562百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8.7%,净利润5.5%。

来源华为财务概要

华为2022年在艰难环境下能取当下的成绩,徐直军表示:今天的华为,就像梅花,梅花飘香是因为她经历了严寒淬炼。我们面临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但我们也有增长机会、有组合韧性、有差异化优势、有客户和伙伴的信任和敢于压强式投入。因此,我们有信心战胜艰难困苦,实现持续生存和发展。

徐直军指出,“在未来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中,数字化与低碳化是确定的产业方向和机会。我们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定力,坚守愿景与使命,致力构建数字经济底座,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客户和伙伴创造价值。2023年,是华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只有积极进取,不断激活组织和队伍,持续提升能力,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有效管控风险,才能为公司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有消息人士表示,按照这个分红来看,华为内部很多人都是年薪百万,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这已经相当给力了。

据公开资料整理的华为往年分红情况如下:

在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中,华为分享了几个行业趋势发展方向。

其一、智能世界加速到来,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据《智能世界2030》报告预测: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将超过50%;电气出行将成为主力,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将超过50%;通过赋能其他行业,ICT技术有潜力帮助全球碳排放减少20%;基础设施云化比例将超过90%,软件SaaS化比例将超过85%;家用智能机器人使用率将超过18%。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迈入智能世界。

个人、家庭和行业也对数字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个人而言,XR、全息通信等沉浸式业务的逐步成熟,驱动跨越时空的多感官通信时代的到来;对于家庭而言,全息教学、全息会议、24K、3D、VR游戏等业务的逐步发展,驱动家庭进入全光万兆时代;对于行业而言,数字技术重塑生产模式,AI正在全面进入企业的各种生产流程之中;同时,全民开发时代也将成为主流,3D媒体、机器人、Web3/NFT等云应用生态更加繁荣。将重复、危险的工作交给机器,让移动第三空间承载人类更多的生活和娱乐,让可再生能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等逐步成为现实。

其二、迈向智能世界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上,有下面几个方向:

方向1:定义5.5G,支撑未来千亿规模的多样性联接。当前5G定义的三大场景很难支撑多样性的物联场景需求。比如工业物联的应用,既要进行海量连接,又要求提供上行大带宽,必须在eMBB和mMTC之间增加上行超宽带的场景;满足远程医疗应用需求,既要实现超宽带,也要保证低时延和高可靠,必须在eMBB和URLLC之间增加实时宽带交互的场景;在车联网中的车路协同,既需要通信能力,又需要感知能力,必须新增通信感知融合的场景。因此,必须从5G场景的“三角形”变成5.5G场景“六边形”,从支撑万物互联到使能万物智联。

方向2:在纳米尺度上驾驭光,实现光纤容量指数级增长。5G联接的挑战在于联接数量的激增,光纤联接的挑战在于容量的扩充。

方向3:走向产业互联,必须优化网络协议。现在,网络支撑的主体是百亿级的消费互联,2030年,网络支撑的主体是千亿级的产业互联,网络协议将面临三个考验:分别是确定性、安全性、灵活性。

方向4:通用算力远远跟不上智能世界的需求,必须打造超级算力。为了打造超级算力,有两个技术发展趋势:名列前茅,数字计算从通用走向专用,走向多种计算架构共存的异构计算,各种CPU、GPU、XPU同时存在;第二,模拟计算将在特定领域得到应用,如光子计算将应用于信号处理、组合优化、机器学习等领域,尤其在无线MassiveMIMO和光通信领域将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场景。

方向5:从海量多模态的数据中高效提取知识,实现行业AI的关键突破。智能世界离不开AI,因此AI应用碎片性与AI可信的问题不可回避。首先,AI模型的通用性是解决应用碎片性的关键。其次,人工智能和科学计算的融合将成为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最后,可信AI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方向6:突破冯•诺依曼限制,构建百倍密度增长的新型存储。存储面临两大问题:存得下、用得好。

方向7:将计算与感知结合,实现多模交互的超现实体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将用户所处的环境整体作为一个超级计算机来对待,依托语言、触觉、光感、脑机等多模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和传输,依托边缘和云上的智能应用准确识别用户意图,并通过裸眼3D、全息投影、AR隐形眼镜、数字嗅觉和数字触觉等技术呈现给用户。

方向8:构筑下一代云原生2.0架构,加速消除数字技术鸿沟。名列前茅,基于分布式云原生的Regionless+Serverless架构,解决管控面复杂、全场景混合部署、统一调度等一系列难题,打造下一代极致性价比的云原生2.0平台底座。第二,构筑面向单region百万规模服务器的故障隔离Grid技术,提供99.99%高可用的运行时能力。第三,围绕“库-仓-湖-智”融合的数据智能全栈,实现存算分离架构。结合AIGC技术,在智能中枢&AI开发平台、应用现代化、数字原生引擎、Web3应用等领域进行创新,打造赋能全产业的高阶云服务能力。

方向9:通过连续性的健康监测实现主动健康管理。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更多慢性病的识别和监测需求。据统计,85%的死亡由慢性病导致,要做到慢性病的实时监测,需要提供可无创测血糖、可连续监测血压、可连续监测心电图的医疗级的可穿戴设备。

方向10:构建智慧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发电、绿色储电和绿色用电。要达成能源电力系统安全高效、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技术创新必不可少,尤其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技术:名列前茅,管理技术。大数据、AI、云等ICT技术要与能源互联网融合,通过能源云+能源网,实现比特管理瓦特。第二,控制技术。通过电力电子能源路由器,实现能量双向流动和功率智能分配,构建能源网络的智能控制器。第三,储能技术。通过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如新型电化学、氢能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能量存储需求。第四,电力电子基础技术。通过新型化合物功率半导体,包括面向中高压的SiC/金刚石和面向中低压的GaN技术,实现能源部件进一步的性能提升和小型化。

其三、开放包容,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智 能世界。想象未来靠科幻,创建未来靠科技。为了满足人类发展 的需求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汇集全人类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必须以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机制,跨越挑战。工业界需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用工业界的挑战和优异难题牵引科学研究方向,需要将工业界的问题、学术界的思想、风险资本的信念整合起来,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智能世界2030。

文章来自:https://www.eet-china.com/

相关文章